云轩阁小说 > ami文集 > 老家随想

老家随想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云轩阁小说 www.yxgxs.net,最快更新ami文集最新章节!

    老家随想(一)

    老家过年时要做一种糕点,四川话叫做‘二米粑’。也就是糯米和大米合在一起做的,馅儿有肉的也有糖的。我吃起来没个够,当我离开家之后,对老家的想念仿佛就有些物化了,比如真的很想念老家的二米粑。

    每到过年的时候,看妈妈和姨她们做二米粑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尽管做它是很麻烦的。年前大概半个月的时候妈妈就要开始泡米,这是有比例的。每年妈妈都要和院子里的大婶们讨论这糯米和大米的比例,糯米多了粘牙,大米多了不糯,吃起来不软乎,于是总要很精细地按照某个比例泡制米们。似乎要泡三天左右吧,泡米的间歇也闲不了,还要做馅儿、洗叶子,我最爱吃的肉馅儿是用笋子炒肉的。这馅儿做起来也都很细的,用干笋先泡个一天左右,然后把干笋撕成小条,再剁成笋粒,加上肉翻炒,晾凉。这馅儿细在笋要仔细挑要不然笋会酸,炒了不好吃。还有一种馅儿是芽菜炒肉的,也很好吃可都很麻烦的。芽菜是种青菜腌制的黑乎乎的咸菜,有点象雪里蕻,很难洗,菜里有很多的沙,然后也是剁碎炒肉。甜的馅儿很简单可不好掌握比例,只需要把红糖溶化揉进面里上屉蒸就行了,这糖的多少很难掌握得好,糖多了面就稀了,糖少了不甜而且颜色不好看。

    馅儿完了还要洗叶子呢,这种叶子似乎我没太见过其他地方有,只有四川有。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川才做这种二米粑么,我不清楚是先有叶子才发明这种粑粑的,还有先因为要做这种粑粑才发现这种叶子的。这种叶子整片象船形,上面全是小槽,绿绿的。我想发明做这种粑粑的是非常聪明的,这种叶子的小槽作用太大了,上屉蒸的时候会有汽水于是就顺着这小槽流开了,不会把粑粑洇得一塌糊涂。我吃过用桔子树叶子或者芭蕉叶子包的这种粑粑,味道和形状都不好,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这种叶子长在路边很脏的地方,先摘回来,然后在井边没命地洗上起码十遍,要不然那小槽里的脏到时就会印在粑粑上,一点不能做假。每年我都在井边拎起来一桶桶的水,直到把叶子洗得绿得发亮,我的手洗得发红。完了用布把叶子上的水抹干,剪成约五寸长的小段儿,备用。

    记得以前没有电动打米浆的,要在外婆家一个小小的后院里用石磨磨米浆。现在想起来这些觉得是很快乐的事情,可在当时也不是非常好的差事,天又冷人也小,推不了磨只能做些往磨孔里添米的事。开始还好玩,没站上一会儿就被磨子一圈圈转得人眼晕,机械地配合地添着米和水,看着米们变成雪白的米浆缓慢地流下来,只有想着当它变成无比美味的粑粑时才有动力继续下去。后来聪明的人们发明了电动打米浆,这个过程变成做粑粑里最短的一步,几十斤米几分钟就变成了米浆。我记得当我会骑自行车的时候,这个差事也总是我的,把米驼到一个专打米浆的地方,规规矩矩地排在队尾,打米浆师傅的手在那个季节总是泡得发白,让人觉得很干净似的。这米浆装在一个每年专门做粑粑的白面口袋里,把它驼回家,系上绳子把它跟绑贼一样绑在一条长凳上,上面还要加根扁担什么的,要这样绑上二三天,米浆里的水份流尽后变成紧绷绷的一袋面,好,就快大功告成了。

    妈妈象个大力士,把一袋面全部揉成象馒头面的样子,包上馅儿或者揉上糖做成一个个小枕头放在叶子上裹起来,上屉蒸熟就可以大快朵(?)了!其实做这小枕头也不容易,看着就跟做馒头似的吧,才不呢,这里面有个让我非常奇怪的地方,比如我就做不了这小枕头,尽管我有时兴趣一来还可以用面捏个小兔儿什么的,可就做不了这小枕头!妈妈说那是因为我的手是热的,热的手捏着它在手里揉来搓去面就成不了团,还越捏越稀。我一直想不通这个理由,可也不得不服这理由,因为我就是做不成这小枕头!妈妈一屉屉全部把它蒸熟晾在一个大盖子里,每蒸熟一锅我总是争着去尝尝味儿合不合适什么的,总是喜欢这样和妈妈呆在厨房里的时刻,锅里炊烟袅袅,清香扑鼻,实在无异于人间一大享受。晾凉的粑粑变成坚硬无比,可以放到正月也不会坏,这也是为什么总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做粑粑的原因,要不然天气太热放不了两天就长霉了。

    让人欣慰也让人惆怅的是,现在想要释放对二米粑的思念,太容易了,不管在哪个超市里速冻柜里都会有做工精致小巧可爱而且品种奇多的二米粑卖,一袋才几块钱,拿回家在微波炉里一热就可以吃了,确实方便快捷。味道应该来说也是不错的,就象如今在一些饭店吃饭,餐后糕点有时也会上这种二米粑,小巧得让你不忍下嘴,馅儿也是很香的。只是从感情上来说永远也比不了家里自己从开始泡米打米做馅洗叶子七八十道程序做出来的二米粑香,那吃的不只是一种糕点,亲情根本就不是任何一个地方买得到的。

    人的一生有时感觉象只风筝,摇摇荡荡,不知道明天会飘到什么地方,对老家的思念就是那根线,飞得太远的时候才会感觉到那根线在心里轻轻的缠绕牵绊,无止无尽。

    老家随想(二)

    老家是个小城,以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划分。城外围有一条真如歌里所唱‘时常干涸的小河’环绕着。这条河叫做旭水河,很多年以前老家的酒厂有种曲酒就叫旭水大曲,如今这条河也和很多古老的记忆一样只能留在心里了,尽管它从来就没在我心里留下过美好的记忆,但起码它以前总是条河。现在只是一条堆满青苔石而不见流水的凹地。

    老家和其它小城一样,没有城区公共汽车,城里来往的人如果不骑自行车,除了走路还有人力三轮车可以坐。回到老家常常只觉得有一点很方便,不管到哪都觉得很近似的,散步似的就走到了,非常惬意自如。小城也有出租车,一般只在乡镇里穿行。三轮车独有的铃铛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是听不到的,只有躺在老家的床上听着这种铃铛声才能真切地感觉到老家的存在。

    川西的小城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平瘠,不似周庄和芙蓉镇那么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小家碧玉。当我想要描述老家的韵致时,就和要描述一个完全没有什么特色的老太太一样困难,她既没有老眼昏花却有些老态龙钟,既没有丰厚富饶倒也衣食无缺,她几乎就和一粒沙似的跌落在沙漠里。

    在老家这样特定环境的小范围里,特殊的茶文化(如果那也可以叫做一种文化的话)应该算作小城一景了。在我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我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茶馆和喝茶的人或者整天有那么多时间坐在茶馆里的人,原因很简单,老家如同大多数小城一样,没有几个支柱企业,大多数人无可避免地成了闲杂人员。小城也有很多的小摊小贩,由于大环境的不景气,这些小本生意自然也就清淡得如同过江的青龙。人总是要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当一个人有时间而没有钱的时候,整日泡茶馆就是最好最简单最便宜的消遣方式。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泡茶馆的只有男的,不分老少,没有女的坐在里面。小城的茶馆如同社会特定的一个舞台,成了人们判断很多事情的参照物。离开老家的很多年以来,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归纳着那些我曾经很熟悉的人,他们把融入社会当作一种长大或者成熟的标志,畸型的观念里出入社会就要去坐茶馆,或者说融入茶馆。茶很好却很便宜,一块钱一杯,可以坐半天,即使坐一整天的茶馆一般也只花二块钱而已。老家有好几条长长的街从街头到街尾一家接一家全是茶馆,茶馆虽多喝茶的人也是绝不会乱坐的,自会走到自己相熟的地方。他们每天早晨大概在十点左右从家里晃荡着出门,象上班一样走到熟识的茶馆,不用招呼老板自会把茶泡上,慢慢从小城各个角落里会涌出他们的朋友或者仇人相继坐在自己的茶桌上,他们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也许平淡也许惊险也许不凡也许混乱。

    茶馆在小城人的生活里扮演了一种复杂的角色,人们在茶馆里交流或雅或俗的理论,在茶馆里评论着世事的变迁,在茶馆里演绎着情与仇的交替,在茶馆里进行着光明或者阴暗的金钱关系,甚至在茶馆里学习着某种角度做人的道理。这样一种复杂或者简单的生活方式都在茶水的浓淡变化里慢慢流转积淀,没有人能扭转,茶馆象是一条缓慢前行的河流,河面上无风无浪,也无甚太多季节的变化,河流的底层却是风起云涌,甚至带着一些血腥的杀戮。

    无法清晰地判断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对错,社会原因和整体人的素质或者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得出了这种无奈的生活方式,那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就象沾在鞋底上的香口胶,让人腻味却又无从摆脱。在我离开了老家这些年以后,当我站在另一种角度来看老家的这一切的时候,有种奇怪的想象,也许老家就象一个浑浊混乱而无法清爽的泥淖,当从里面摔打出来以后,再经历的一些不管是浑浊还是清晰自会看得很清楚了。

    老家随想[三]

    川西的小城总是贫瘠,不管是土地还是人群。有时它给人的感觉很象瘦竹一类的东西,清瘦里带点孤傲,却又是那般枝细叶黄,营养不良的样子,有几分楚楚可怜的劲儿。

    川西大多数小城的水果也不例外。在老家的十几年里,对水果的印象是那么单薄单一。

    老家数得出来的好水果极少。甘庶算不算水果这我好象不太清楚,但是老家的甘庶却是非常好的,是专门用来熬庶糖的那种甘庶,皮色青绿,枝节稀疏,糖分充足,甜得封喉,很硬。我记得冬天的时候吃了甘庶不洗手,一会儿手指就会被糖分粘得分不开。这种甘庶也非常便宜,冬天时只卖两毛钱一斤,家家户户都可以一捆一捆地买回家。老家的男孩子有种非常流行的游戏,划甘庶。七八个男孩子,分成两组,站在高处,磨得飞快的甘庶刀在甘庶的梢上极为优美飞速的划个圈儿,手起刀落,手艺好的可以在眨眼间把甘庶从梢划到根,赢得大家一片赞叹声。手艺差的,只能从梢划到一二节就不行了。因为甘庶很便宜,所以这样的游戏即使玩上大半天,不过才一捆甘庶的价钱。小孩子在一边当啦啦队,又可以吃免费划开的甘庶,大家都兴高采烈。

    在重庆几年,我没能吃到如此优良的甘庶了。重庆的甘庶都是从外地运来的,一种红皮果庶,枝节非常密集,这让人很讨厌,吃不了几口就要撕皮儿。吃过了老家那种熬糖甘庶以后,再吃这果庶,跟喝白开水差不多。而且很贵,一根甘庶抵得上老家一捆甘庶的价钱。过年回老家狠狠过了一把瘾,那个老人家的甘庶被我全买了,他很高兴,主动提出来帮我扛回家。上楼的时候,他的脚步很重,我的眼前充满着一双皲裂粗糙的脚后跟,踏实地走过每一级楼梯。

    樱桃是很平常的水果,似乎每个城市都有。只是樱桃的季节非常短,每年初夏时有那么几天街上到处都有卖樱桃的,转眼再想买也买不着了。以前妈妈告诉过我有一句谚语,三月樱桃红不久。这话我是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很简单的谚语里还包含着青春易逝的悲凉和感叹。老家的樱桃也并无过多特别之处,也许多是从乡下挑来卖的,特别新鲜,又红又大,红玛瑙一样诱人,仿佛皮儿都是透明的,看得见里面鲜嫩的果肉。初夏季节,农人手上挽着一筐樱桃,上面盖着鲜绿的树叶,水淋淋清悠悠的,煞是迷人。

    有一年夏天,妈妈买了很好的樱桃,我从井里打来透凉的水淘洗。清亮的樱桃静静地躺在水里,象温润的美玉,每一颗都是那么晶莹玉润。初夏的阳光里,坐在窗边一边看书一边吃樱桃,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以至于不小心把整整一小盆樱桃全吃了,牙酸了好久,直到第二天牙刷都不敢碰牙齿。

    老家贫瘠的土地上似乎不太适合一些娇贵的水果生长,我在老家的十几年里没有吃到过类似于红富士或者砀山梨这些我后来觉得很平常的水果,更不用说什么菠萝蜜火龙果芒果这些了。苹果很小,还多是歪嘴满身疤癞,味道也是酸涩,难以入口。削皮后不到一分钟果肉就黑了,让人很难产生食欲。香蕉长得和芭蕉差不多,也许本来就是芭蕉,皮儿厚,个儿小,果肉淡而无味。西瓜长得象南瓜,不甜,样子也很难看。桃是毛桃,青涩。李子很酸。梨也多是傻大的个儿,味淡,核大,果肉很粗。老家只有一种川话叫做高梨或者膏梨的梨,果肉非常细腻化渣,皮色象泥土,核儿也小,很甜,但是产量极小,一年难得买到一次,买到一次的话好多年都会记得。这种梨我没轮上吃几次,家里买到这种梨也多是给老人吃,有点进贡的意思,小孩子轮不上的。

    老家产量丰富而又可以被普通人接受的水果,多是一些地瓜、桔子这样的。地瓜我不知道其它地方把它叫什么,而且也不知道它可不可以算作水果。我记得我奶奶告诉我说以前的人没吃的时候,把地瓜当饭的,吃得人几个月没有胃口这都算轻的。沙土地瓜,是长在沙土里的吧,皮儿很好剥,轻轻一撕就干净了,也很化渣,据说还有些药效吧我不清楚。我只记得它非常便宜,五毛钱可以买一筐,吃不了还可以晒干再吃。那时家里真穷,姐姐考上了大学妈妈非常高兴,用一种少有的大气和温柔问姐姐,想吃点什么妈妈去买。姐姐说,买地瓜吧。妈妈又心酸又是难过,一口气买了一大桶,全是沙土地瓜。

    初一时班上有个女同学,老是有人给她爸送东西,现在看来根本不值仨瓜俩枣,每次就送一两筐桔子,叫大红袍的一种桔子。她那时可神气了,动不动从书包里翻出个桔子来吃,大家不看她,自个儿私下里也有点洇口水。每年冬天她的嘴上总是一溜的水泡,给桔子冲的,桔子吃多了上火。老家也产桔子,不过不是大红袍,没有名字。个儿很小,皮色金黄,一瓣瓣果肉包得很紧,看起来很结实的样子,很酸。不过小孩子也爱吃,再酸都不怕。长大以后我不吃桔子了,即使它非常甜。

    现在老家也有品种优良的各种水果卖,感觉老家不象从前那般物质奇缺了。也许人长大以后没小时候那么嘴馋了,再好的东西买了来也只是浅尝则止,很难再有儿时对一个桔子或者一段甘庶的那种热情了。

    我以为我会在离开老家的日子里慢慢淡忘它,因为它贫瘠,因为它破败,因为它落后。走过山山水水,慢慢才知道并不曾真正地忘记它,只是它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无需更多的触动也会时不时地跳出来让人牵挂它,想念它,甚至想念它的不好。

本站推荐: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我村子里的后宫佣兵的战争重生之财源滚滚美食供应商重生八零之极品军妻炮灰修真指南腹黑双胞胎:抢个总裁做爹地林家女善终

ami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云轩阁小说只为原作者ami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ami并收藏ami文集最新章节